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顾铭心律师的原创博客

记单车骑行之乐,书教育法政常识,评世间万态乱象,露情感喜好憎恶,吾博吾娱吾自乐.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逝去的年味  

2014-02-09 17:05:45|  分类: 日记散文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             逝去的年味

 今天阴历初十了,要是在30年前, 日子进入腊月,年味隆盛,溪藏喧哗,窖藏一年的年味便弥散开来了。可是,现在到哪儿去嗅出哪怕是淡淡的丁点年味?逝去的年味,只有靠零星但具象的回忆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蒸馒头

80年代的年来得分外的早,腊月二十就能闻到蒸馒头(也叫馍馍)的味道了。平时根本捞不着吃馍馍,过年走亲戚才能吃上几个馍馍,那可是好东西。那时候吃馍馍很香,根本用不着夹菜吃,就很过瘾,感觉比牛肉都香。那时候蒸一锅馒头也就是有20个白面馒头,蒸馒头那天允许孩子们吃两个,大人都舍不得吃,然后就装在篮子里挂到屋内大梁上,高高在上,只能望馍兴叹了。这些馍馍是留着大年初二后招待来访的亲戚的。记得有一年,我站在凳子上偷拿了两个馍馍,放在床头的火车头帽子里,准备第二天偷吃,不曾想夜里不小心把两个馒头弄下了床,一个掉到了尿灌里,第二天涨的老大,另一个还好滚到了床底下,我如获至宝,顾不得揭下馍馍皮,拍一拍就狼吞虎咽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过油

那时候过年,蒸完馒头就该过油了。所谓过油就是用油炸丸子,炸酥鸡,酥藕夹等。现在的农村依然很流行,只要到了过油的时候,说明年愈来愈近了。整个村子都沐浴在一片浓浓的油香中,父亲是一个过油的好手,当年好多人都请父亲去过油,那时候我也就跟着沾了不少光,给谁家过油,谁家都给带回来一碗两碗的丸子。过油的时候,大人都不愿意让孩子们乱说话。有一次,我说油要是着了怎么办,话刚出口,父亲就一顿暴骂。在他心目中,过油是过年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。从那以后,每年过年过油的时候,父亲都不让我呆在家里,都让我出去玩。在外面怎么能够有心玩得下去,心里老想着过油的丸子多么多么的好吃,就不时的偷偷跑回家,吃几个丸子再出去再回来。跟蒸馒头一样,过油的当天随便吃,可是第二天过油的丸子就高高挂起了,比馍馍挂的更高,小孩子很难够到。同样,这些过油的丸子是招待亲友用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杀年猪

把年猪喂大养胖,盼的就是腊月,用猪肉猪油润泽一年的焦苦岁月。那时候杀猪卖掉猪肉,猪头留着自家吃。那时候的农村人好攀比,比年猪的大小胖瘦,东家的年猪如何,西家的年猪咋样,他们心中都有一杆秤。谁家的年猪最大,日子仿佛就格外滋润,走路腰杆子挺得直,胸脯子凸得高,嘴巴整天合不拢。但不管年猪大小,只要腊月能杀年猪,都很快活。也有偶尔杀不起年猪的,过年时便眉毛蹙着,脸色苦着,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,或是别人欠了他三五斗,直到来年春天才扬天吐出一口恶气,暗暗地发下年一定杀大年猪的誓愿。

杀完年猪就轮到煮猪头了,一般是大年三十的早上煮猪头,煮猪头的香味特别窜,闻着煮肉的香味,没有人睡得着,都一个个精神亢奋。等到猪头煮熟了,口水都流干了。至今对当年猪头肉的香味记忆犹新,那是一年才能吃到的一口猪头肉。现在,我对猪头肉依然情有独钟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吃饺子

 那时候很穷,过年常常吃不上一顿饺子,特别是肉馅的饺子。  只有大年初一才能吃上一顿饺子。吃顿饺子就长一岁!那时候盼过年,就盼着吃这顿饺子。

 当时的水饺可没有精肉馅。那时候都喜欢半肥半瘦的猪腰弯,因为可以炼油,炼出来的猪油要吃一年。所谓的肉馅水饺,其实就是有点油渣子,吃上油渣馅就算是吃上肉馅水饺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压岁钱 

除了吃,那个年代虽然艰苦,但是过年有压岁钱了。压岁钱一般是5毛、1块钱,那时候过年给2快钱压岁钱就算是多的了。压岁钱根本不舍得花,夹在书页里,一放就又是一年。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放鞭炮

当时过年不像今天这样一串一串放鞭炮,都是拆开一个个放。那时候大人送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就是鞭炮了。那时候的鞭炮不像今天的,鞭炮很小,像麦秸一样,俗称小草秸。一串鞭炮很短,只有几十个,叫小火鞭。也叫“洋火鞭”,还叫“机器鞭”。   

     对于“70的男孩子来说,放鞭炮是过年最让人难忘的。记得当时到处安放鞭炮,翻新花样放。放在瓶瓶罐罐里,把瓶子炸上天,放在上冻的冰层里,炸起一片片冰碴。很多人发坏,把点燃的鞭炮扔进厕所里,炸的粪便与碎屑齐飞,火药味与臭味相投。当年放钻天炮真过瘾,钻天炮飞上天的的声音让人记忆犹新,现在我们小时候玩的很多东西都没有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贴对子

贴春联,也叫贴对子,这是祖宗传下来的的规矩,雷打不动。

那年月,街面上很少有现成的对子卖,一般都是写对子。腊月二十过后,有点墨水的人便俏起来,忙起来。不管年纪大小,都管写队子的人叫先生,表示尊敬。东家接先生,西家接先生。先生排好次序,定好早晚时间,顺次写过去。那时先生不收分毫笔墨钱,卷起收到的尊重和谢意,款款而去。

贴对子在腊月三十上午。先贴堂屋大门,再从屋内到屋外,从人居室到猪牛羊鸡鸭狗棚棚圈圈,最后在房屋前后的树木花卉上贴红纸条,贴福字。从贴好对子的门槛过去,稍不留神衣服就会揩些许浆糊,这叫沾喜,而不说沾稀,戏谑性的话语中渗透着浓浓祝福。

大年初一大拜年的时候,大家走到谁家都先欣赏对子,然后喝酒。说着这纸真红这字有劲这对子有味儿之类的闲话,把一杯白酒喝进肚子,把一年最后一天的时光和酸甜苦辣的日子统统喝进肚子,晕乎乎,乐淘淘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大拜年

拜年,在农村格外有趣儿。那时候的拜年不是同姓的也拜年。张王李赵,不分你我,那一天都好的像一家人。

出行鞭放罢,糖水喝罢,拜年的孩子队伍便出发了,幼小的由哥哥姐姐带着,三五成群,浩浩荡荡。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,一家一家拜过去。到一家门口,不放鞭,口中大声喊拜年啦”“拜年啦。主人满脸堆笑慌忙迎出来。应答着,回问着,提水泡茶,端瓜子糖果。孩子们无暇品茶,甚至屁股还没有挨着椅子,只抓一把糖,又奔向下一家拜年,就这样在一片和谐甜美的拜年啦多谢声中度过了新年的第一天。晚上,大人们细致询问孩子们拜了哪几家的年,还有哪几家没有拜;又掰着指头念叨哪家孩子来了、哪家孩子没来,揣测着没来拜年的孩子家庭与自家有什么过节,心中都有一杆秤。

那时候拜年的人群熙熙攘攘,热热闹闹,现在可好,家家大门紧闭,冷冷清清,只是一个家族的才互相拜年,异姓的基本就不再拜年了。

 唉,三十年前的年味就像一坛子没有密封好的包谷酒,过一年寡一年,渐次逝去的品咂不到一丝丝味道。

   诗经云:三星在天,今夕何夕?三星高照的除夕之夜,都已经没有了过年的激动和期待,只是偶尔的扫两眼春晚。在如今衣食丰足的日子里,过年之于我们每个人已显得平淡了许多,曾经浓浓的年味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了,至今想起,逝去的岁月煞是难忘。 

       那时候的日子虽苦,但却甜在心里,乐在脑中,挥之不去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23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